想很,现理骨感遇冷实很丰满
最近在浏览Twitter时,我看到以太坊账户抽象领域的重量级人物John Rising发布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。说实话,这些数字让我这个老区块链从业者都感到有些意外 - ERC-4437标准的实际采用情况简直可以用"惨淡"来形容。 记得今年3月在丹佛WalletCon大会上,当ERC-4437标准意外发布时,整个圈子都沸腾了。我当时就在现场,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兴奋的氛围。大家都在畅想"智能账户"将如何改变游戏规则:摆脱繁琐的助记词、简化交易签名流程、大幅提升用户体验...可现在回头看,这些美好憧憬似乎都有些过于乐观了。 Rising通过BundleBear平台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:每月账户留存率低得可怜,仅有6.89%的用户会在使用智能账户六个月后继续留存。这让我想起早年推广区块链钱包时的情形 - 用户来了又走,留不住人始终是个痛点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支撑整个系统的经济模型。Rising指出,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"捆绑商"(bundlers)基本上都在亏本运营。虽然偶尔会有项目方支付超额Gas费的情况,但这就像在沙漠中遇到绿洲一样罕见。 我特别关注到一个数据:平均每个智能账户仅执行了5次用户操作。这说明什么?要么是用户体验还不够好,要么是应用场景太有限。想想我们平时使用传统钱包的频率,这个差距实在太大。 当然,也有人持不同看法。Base创始人Jesse Pollak就认为新技术采用需要时间,他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:"先是缓慢积累,然后突然爆发"。确实,区块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。 Dune Analytics的数据似乎为这种乐观提供了些依据:8月份活跃智能账户数曾达到42万的峰值。但随后的连续下滑又给这份乐观蒙上了阴影 - 10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14.3万。 作为一名见证过多次技术迭代的从业者,我深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ERC-4437面临的挑战让我想起早期的DeFi应用 - 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阶段,后来却彻底改写了金融格局。 问题的关键在于:这是暂时的低谷,还是根本性的方向偏差?目前来看,改善用户体验和经济模型可能是当务之急。毕竟再好的技术,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终究难以获得大规模采用。美好愿景遭遇残酷现实
基础设施也难以为继
乐观派的声音
黎明前的黑暗?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暴赚700点!比特币多单完美狙击战报
- OpenAI的Q*项目:一场AI革命还是虚惊一场?
- 当金融遇见区块链:MUSO.DAO如何改写游戏规则
- USTC价格疯涨的背后:一个稳定币新贵正在崛起
- 与张丁文对话:一位投资人的商业哲学与人生思考
- 巴西比特币ETF火爆:1亿美元规模背后的投资热潮
- 金融界痛失智者:查理·芒格的最后一课
- 黄金与比特币铭文:跨越千年的价值对话
- Web3时代的隐私困局:我们该如何破解这道难题?
- 比特币正在华丽转身:从野孩子到华尔街宠儿的蜕变
- 币圈地震:赵长鹏案牵出孙宇晨,加密巨头们的囚徒困境
- 港股何时能迎来春天?一位资深投资人的深度思考
- 深度解读0x Protocol:这个低调的DEX基础设施正在经历什么?
- 当NFT遇见DAO:Web3.0时代的革命性交响曲
- OpenAI创始人被罢免背后:AI发展与资本博弈的残酷现实
- 当加密市场遍地墓志铭,老韭菜教你如何不踩坑
- YES数字金融平台:Web3时代的金融革命先锋
- 在加密市场的四季轮回中,如何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丰年?
- 区块链的乐高革命:模块化如何重塑行业格局
- 币圈老司机教你解套绝招:周五夜盘大战在即,别让套单毁了你的周末!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