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特币加密江湖的比大佬些年那追过们一起十载浮沉
2013年的冬天格外热闹,比特币价格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,无数年轻人围着电脑屏幕,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闪着绿光的数字。那时候谁能想到,一个叫赵长鹏的程序员在朋友随口一句"要不要看看比特币"的邀约下,就此踏上了一条改变人生的不归路? 那年发生的故事,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像部加密版的《建国大业》。Binance的CZ还在给别人打工,何一刚从电视台主持人转型为"币圈一姐",李林和他的小伙伴们窝在北京某个小办公室捣鼓火币网。最戏剧性的要数吴忌寒和詹克团这对"矿机双雄"的相遇——一个金融才子,一个技术极客,谁能想到他们后来会闹得那么僵? 更让人唏嘘的是那些外国面孔:19岁的V神在白纸上涂涂画画,33岁的Gavin Wood读到这份涂鸦时激动得手抖;Charles和BM这对欢喜冤家刚开始他们的创业之旅;而刚毕业的孙宇晨,可能连自己都想不到日后会花3000万和巴菲特吃午饭。 每次听这些"造富神话",我都忍不住想说句实话:你们只看到了金字塔尖的那1%,剩下99%的"老韭菜"现在可能连提都不敢提当年的事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2013年入场的老玩家,现在钱包里还躺着几个当年高价接盘的"纪念币",想起来就肉疼。 你看那些成功的大佬,基本上都来自两个圈子:要么是懂代码的极客,要么是玩金融的老手。前者能把白皮书当小说看,后者则把K线图当藏宝图。说到底,在这个行业活得好的,都是带着看家本事来的。 说到投资方式,我见过最魔幻的现实是:玩合约的朋友个个都当过"百万富翁",但最后能保住利润的凤毛麟角。有位老兄2017年靠杠杆赚了套别墅,去年见面时却在送外卖。反倒是那些"死拿"比特币的"老实人",现在一个个闷声发大财。 这让我想起华尔街那句老话:"牛市里每个人都是天才。"区别就在于,有人当真了,有人清醒着。 观察这些年身边人的起落,我发现成功者大概分三种: 第一种是把加密货币当信仰的"布道者",比如CZ这种all in的狠角色;第二种是冷静的"机会主义者",该进进该退退;第三种最惨,是被FOMO情绪支配的"跟风者",总是在最高点All in,最低点割肉。 说来讽刺,往往第一种和第二种人都能赚钱,区别只在于第一种人可能会说"我不在乎钱",而第二种人会老实承认"我就是来赚钱的"。 写完这些,我突然很想知道:现在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,会是下一个十年故事里的主角吗?也许此刻正有个大学生在宿舍里研究DeFi,或者某个程序员在熬夜写智能合约。加密世界的魅力就在于,它永远会给新人留一把椅子。 不过说真的,下次牛市来临前,建议大家先做两件事:1、认真读完比特币白皮书;2、对着镜子问问自己"我到底属于哪种人"。毕竟,在这个行业里,自知之明比什么技术分析都值钱。大佬们的2013:命运的分水岭
幸存者偏差:光环背后的真相
投资方式:人性的试金石
心态决定结局
下一个十年:谁主沉浮?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一位资深交易员的行情手记:警惕反弹背后的陷阱
- 狗狗币真的要起飞?5亿美金大玩家入场暗藏玄机
- 加密货币市场风云录:BTC冲锋受阻,LTC异军突起,谁将成为下个爆点?
- 香港稳定币遇冷?这5个投资机会你看懂了吗
- Web3的未来:当数字世界开始建立国家边界
- 数字货币市场观察:8月19日BTC和ETH交易策略
- 降息潮来袭,加密货币能否摆脱黑色八月魔咒?
- 牛市冲锋号:从BTC到Meme币的全方位市场解读
- 当数据遇见财富:从矿山到孵化场的数字资产革命
- 闪电网络:比特币支付革命的幕后推手
- 狗狗币惊现十亿级扫货潮,技术指标释放强烈牛市信号
- 索拉纳跌破关键价位 熊市行情恐将持续
- 市场风向突变:以太坊成新宠,机构抢筹模式全解析
- 比特币真的要崩盘?机构减持背后藏着这些猫腻
- Trxdefi:重塑TRX质押与能量交易的游戏规则
- BiHelix Transcription震撼登场:解锁比特币的隐藏潜能
- Block Earner求生记:在监管夹缝中推出比特币抵押贷款
- Solayer的SVM原生跨链桥:能否打破跨链魔咒?
- 深夜币圈手札:8.19比特币与以太坊的十字路口
- 监管沙盒十年反思:一场华丽的实验还是危险的游戏?
- 搜索
-